日期:2025-07-18
·无论是上幼儿园、小升初,初升高,都能在学业过渡中游刃有余
·在学习和工作中,表现更好,幸福感更高
·更有可能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并对此感到满意
·生活满意度和自尊心水平更高,抑郁可能性更低
·更能面对压力和逆境
那么问题来了,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有更接近“幸福”与“成功”特质的孩子呢?
答案,就藏在孩子的优势与天赋中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——因为上述种种状态,其实就是过去30年,研究发现从孩子的优势出发,对其进行教育/生活方式的益处。
为什么从优势出发
能让孩子自信积极?
墨尔本大学的莉·沃特斯教授通过多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,优势是你能做好(有做好的能力)、有激情(情绪积极)、持续做(频率高)的事。
而天赋,就是那件你能做好的事。在“积极的正循环”下,天赋就能转化为优势。
这种积极循环的作用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大,知乎上有个关于“人为什么会不自信”的高赞回答是这样的:
航母专家,他敢说航母怎么造,为什么?因为他真的造过,一颗螺丝钉都清楚。
你让他去做手术,他敢吗?也不敢,因为那也不是他擅长的。
真正的自信,建立在什么基础上?建立在我真的干成过的基础上。
当你在一个领域做成了事儿,你就知道什么叫自信了。
那种感觉是什么?就是踏实,就是有底气。自信不是心理暗示,自信是能力的外在表现。
当一个孩子总被“不足”和“缺点”的阴影笼罩,又缺乏足够清晰的自我认知时,会感到懦弱、自卑,再自然不过了。
34个维度
的天赋优势
如果你愿意,跳出固有思维,从其他维度去看孩子,就会发现,孩子的天赋优势能力,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就拿性格维度来说,每个人都有一些独属于自己的“先天性格特质”,我们所谓兴趣、习惯、态度等都是这些特质的外在表现。
↑BMSM性格天赋测评中↑
三种主要性格
当然,如果单纯认为“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就是什么样的人”,确实太过片面,多维复合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。
比如,有的孩子脑神经元细胞数量多(先天学习潜能TRC值高), 是学习、理解、运用等综合能力强,擅长一心多用的天线宝宝。
有的孩子大脑神经元数量较少(先天学习潜能TRC值低),学得慢但记得牢,做事按部就班,是一心一用的专注宝宝。
当这些特质,与不同的主性格叠加在一起时,又会有新的化学反应产生,性格、学习能力、艺术及特长、学科、工作等34个天赋维度的坐标轴线,进行多维交汇,成了一个个独特而具体的我们。
↓以学习能力篇为例↓
发现孩子的记忆优势
长效记忆优势:孩子擅长将信息深刻、持久地存储,这意味着打好基础后,知识积累更扎实、更长久;
短期记忆优势:能快速捕捉和处理当下信息,反应灵敏;这意味着课堂吸收快,临场反应佳,能快速适应。
发现孩子的学习敏锐度
快速学习优势:思维敏捷,领悟力强,能举一反三,学习新知识速度快;
执行力优势:学习节奏相对平稳,但擅长理解指令、与人合作,有条理。学习过程更踏实,任务完成度高。
找到孩子的高效学习通道
听觉优势:对声音、语言、讲解非常敏感,听课效率更高;
视觉优势:对图像、图表、颜色反应较快。看书、做笔记、思维导图效果显著。
体觉优势:在“做”和“身体感受”中学得更好。在实验、手工、运动、情景模拟等活动中更有优势。
了解孩子的内驱力
实践优势:倾向于“先行动,在行动中调整”。目标感强,有冲劲,能在实践中快速学习和成长。
构思优势:倾向于“先谋划,想清楚再行动”。思考深刻,计划性强,能预见问题,决策更理性。
了解孩子的思维优势
逻辑思维优势:擅长分析、推理、逻辑判断,解决问题条理清晰。
感性创造优势:想象力丰富,直觉敏锐,在艺术创作、创新点子方面有天赋。
这些优势之间并非只能二选一,也并非要求孩子面面俱到,但通过这些维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,即使不借助测评类的工具,也能引领我们更深刻地越过盲区,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优势。
那么怎么才能将天赋优势真正用出来呢?
怎样才能
将天赋变为优势?
最近,在同一个时期,有两个天才的故事广为人知。
一个是12岁时,父母支持他休学专心打球,今年夏天成为中国斯诺克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世锦赛冠军的赵心童。
另一个是7岁就斩获首届“浑南杯”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,却因长期遭父亲家暴殴打,在这个夏天,年仅9岁就轻生的天才棋手朱宏鑫。
同样的天赋异禀,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在《中级人生规划师》的课堂上,王禹博导师就曾在现场分析测评报告时,说到某份报告,是一份学习天分极高的报告。
怎样为孩子创造一个有激情做持续做的环境,让孩子在自信健康成长的情况下,长期稳定的将天赋变为优势?
如果这个问题有一个接近标准的答案,千年之前的孔老夫子告诉了我们,那就是因材施教。
如果这个答案背后有接近于教科书般的参考资料,通过BMSM测评,这本专属于孩子的成长说明书来读懂孩子,就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第一步——识材辨材。
从优势出发
重新定义起点
那些非凡的领导者都在让自己的优势互联,最终让自己的劣势也变得无足轻重。
——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
在远古时代,凶险异常的生存环境中,我们的远古祖先,被迫将“警惕危险”的敏锐警觉,烙印在生存本能里。
时过境迁,这份曾守护生命的天赋,如今也有了劣势——过度聚焦于不足与短板。
“关注负面”固然有其意义,但当我们的教育视野被局限在缺点上时,又如何有信心和能力去拥抱创新,建立合作,适应变化,让孩子成长成才成就?
希望这篇小小的文章,能成为你和孩子,从优势出发,重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起点,共勉。